合肥倡导丧事简办

殡葬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倡导丧事简办,实行预约祭扫并且对人数进行限流管理。

  按照要求,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应做好员工体温健康记录,落实每天核酸检测,做好疫苗应种尽种和加强针接种工作。同时要在入口处科学设置检测岗,采取物理隔断、延长纵深、多点检测方法,确保一人不漏,避免人员拥堵。

  疫情期间,倡导丧事简办。殡葬服务机构要及时掌握信息,殡仪馆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告知书》送达丧户,倡导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不接待外地人员。

  实行预约祭扫。实行专人值守,提供咨询预约,劝导外地人员不要来肥,无预约不得进入陵园、公墓祭扫。

  人数限流管理。严格实行分时、错峰、限流祭扫措施,避免人员聚集,并视情采取临时封闭管理措施。骨灰堂、公祭堂等室内祭祀场所清明前后实行临时封闭式管理。

  严格检测程序。严格落实测体温、一米线、查验双码、佩戴口罩,安康码黄码、红码或行程码带*号人员不得进入,全程做好监督劝导。

立碑陪葬、披麻戴孝

丧礼:指哀悼死者的礼仪

葬礼,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我国的丧葬文化渊源流长,在我国远古社会就已出现了以安置灵魂为目的, 以处理尸体为手段的纷繁多样的仪式。

古代丧葬习俗是古代人们在受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等影响而在丧葬仪式上所表现的一种制度化、大众化和约定式的一种社会文化。

其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与其社会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和其中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居丧、墓葬、祭祀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这一套礼仪的主要价值和作用是让在世者去体会它直接反映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

 一、古代丧葬习俗形成的过程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及一切事物和现象不能理解,因此产生万物都有灵的概念。

生与死是一样的,因而会有“人归为鬼”的说法,把人死说成“归”,而“归”与“鬼”同声假借,把死人的灵魂称为鬼,然而其也认为灵魂是不死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就有了丧葬习俗的原型——侍奉食品与器物,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

《荀子·礼论》中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而那个时期还未形成一种特定的并且具有规模与程序的葬典形式。

一直到商周时期彩泥出现才有了现在的固定的并且在历史长河里仍存在的丧葬习俗。

 二、古代丧葬习俗的特点

1、等级色彩鲜明

由于中国古代是个历经朝代不断更替的时代,其皇帝位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制度。

在思想上进行专制统治,这样就使得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等级鲜明、上至皇家繁华富丽下至百姓简约朴素的丧葬礼仪。

2、强调灵魂回归自然

我国丧葬文化中总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认识和处理丧葬问题。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理解,而产生种种神秘的观念,并把人的死亡同自然界的奇异事件相联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天人感应的观念在死者墓地的选择方面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比如人死后要选择一块大吉大利的葬地,因为人受命于天地, 最终还要回归天地之中。

3、丧葬形式各种各样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各不相同,从而使丧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

其中,土葬和火葬是比较普遍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

这些一方面反映了生命走向终结即是生命回归大自然的倾向;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灵魂不死,升天为上的信仰。

三、古代丧葬习俗的作用与功能

1、联系血亲的纽带

古代丧葬中有许多都是以家族公墓出现的,家中人死亡不入祖墓视为其被家庭抛弃。

在丧葬中,不仅家里为其守丧戴孝,外村的旁系人员也会远来吊唁,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一个大家族在地域上的分裂而导致的疏远,用丧葬将其捆绑在一起,使其不忘其属于同一血脉。

正是通过丧葬习俗,“从而进一步认同和强调这种血缘或者家族关系,增强了氏族或家族内部的团结,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显示了族人集体的力量,同时还能起到教育本族成员、强化其亲缘观念的作用。”

2、强化社会伦理规范

在古代,伦理制度倍受重视,送丧则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亲属所要尽的责任与道德。

因此,丧葬不仅仅是安葬死者,而且还可以强化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

《大戴礼记·盛德》记载:

“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葬,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

可见,丧祭可以强化人们的仁爱之心和行孝之道。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丧葬习俗受着三纲五常的规范,受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指导,其最终还是在维护和封建统治的秩序。

譬如:丧葬习俗中的五服制度,它奉行“尊尊”、“亲亲”的原则。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贫苦农民,父权是其中心,父族之孝重于母族,以嫡庶关系而言,嫡尊庶卑,故嫡系之孝明显重于庶系之孝。

家庭成员死亡的,不论长幼,依据“亲亲”的制度,其他家庭成员都应该为之披麻戴孝。

统治者通过家服制度与国服相结合,将人们与国家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其封建统治。

4、扬善抑恶

古代由于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丧葬上,也有着扬善惩恶的表现。

其最明显的则是古代帝王死后的谥号,古人根据帝王的功绩与过错在其死后为其取谥号以祭奠。

如果某人生前多行善政,有功于社稷,有德于黎民,其死后就会以美谥流芳百世;否则,就会以恶谥镶嵌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因而,丧葬也是社会惩恶扬善的表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分布在辽阔的大地上,一代代生息繁衍,奋斗不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千百年的历史里跟随民族与朝代、地域与空间的不同而不同。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才得以形成,它是统治者用来统治国家的工具,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恪守的规则,如今已经作为一种习俗而保留下来。

“入殓”到底有什么讲究?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万物的“轮回”规则,生活在世间,总要面对这些事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生命的远去也伴随着亲人的哭声。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这其中不仅有璀璨的诗词歌赋,更有民间的“白事”文化,本文将从汉字的角度来简单讲解里面的关键词语“入殓”,也希望年轻的朋友了解一些民间的风俗文化。

词语“入殓”,好奇又神秘

人们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神秘”事情怀着好奇的心态来研究,因为人们对死亡都充满的无尚敬畏心理,从古至今,我们的丧葬文化在民俗文化里面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关于白事文化中的“入殓”,大家大可不必忌讳,因为我们也早已不是懵懂的少年,了解里面的文化,也能更加知道我们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包容。

汉字的角度剖析:殓

汉字“殓”:左右结构。左边一个歹dǎi(也读è),古字形像一块残骨,本义指剔去肉的残骨。看下图歹的篆书形状:像一具尸骸,表示跟死者有关。大家记住:汉字中只要含有歹字旁边的,大多数与不吉利的事情相关,比如:残,殡,殃,殉等等。再看“殓”字的右半部分,它读佥(qiān),它有全部,完全的意思,表示给死者全身穿戴妥当,在这里也当作声旁使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造字都是有着一定的含义在里面,深挖汉字,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特别提示:这个汉字读:殓[liàn】,不读[jiǎn]

所以,歹和佥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汉字“殓”,它指的是给死去的人穿好衣服,装入棺材中。这就是我们农村白事文化里面的“入殓”。小时候时常听到这个词语,不知道啥意思?每次问家长,大人们都不告诉。自从很早之前一位亲人去世,跟随朋友去殡仪公司,才了解到这组词语的意思,听说现在有“入殓师”这个职业。

关于“殓”的一句诗:韩愈写的祭文

大家还记不记得唐代文学家韩愈有一篇写给自己侄子十二郎的祭文?里面有一句话就是:殓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意思就是:装殓的时候我没有亲手扶它的棺材,下葬的时候我又不在他的墓穴的旁边。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这里的汉字“殓”就是入殓,尸体入棺。从这首诗句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用这个汉字已经十分广泛了,对它的解读也比较深。大家可以收集一下关于“殓”的一些诗词,能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文化。

“头七”是什么意思?

由于人们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所以对入殓的丧葬文化也是非常的重视。“丧葬文化”可能对是一些年轻的朋友来说,不了解里面的文化风俗,所以在农村一般主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他们对这些事情懂得多。比如:如果一个人去世,我们知道一般要等上三天再入殓(有些地方不同)有的地方是放置5天或者解放前一般都是放7天,但解放以后破四旧,七天就简化为了三天。这也是人们口中说得“头七”,就是人去世后的头七天。还有一种说法,具《 礼记· 问丧》 中载:“死三日而后殓。”说的就是:人去世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关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没有说服力。

关于词语“头七”,给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周星驰的一部电影《回魂夜》,可以说也就是通过这部电影,我也慢慢的注意到里面的一些文化。关于“头七”的解读,有些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您有更好的解读,请一起交流互动。

入殓仪式:有大殓和小殓之分

整个入殓仪式:有“大殓”和“小殓”之分。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意思?“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入殓安排妥当后呢,棺内放入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等,这个在民间犯忌讳(当然你可以不信,但也要尊重里面的文化)。然后棺材内撒些粮食五谷,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吃饱喝足,也希望逝去的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过的安详。当然了,这是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大家可以嗤之以鼻,但也不要较真,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各不相同。

盖棺中的“躲钉”是什么意思?

等入殓完毕后,下一步流程是盖棺,就是拿着铆钉将棺盖固定住。铆钉一般为4颗,又称为寿钉。 大家知道,咱们古时这方面的讲究多,就拿这一颗钉子举例,有些孝子将自己的头发剪下几根,缠绕在钉子上,一同钉上去(表示与逝去的亲人永远在一起)。在古时舅舅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很好,有时家里的舅舅会来钉钉子,以此来教训那些对死者生前不孝顺的子女。在给棺材打钉时,子女则在棺材前哭喊“躲钉”:向左面打钉时,哭喊去世的亲人往右边躲。向右边打钉时,哭喊着去世的亲人向左边躲。这就是我们丧葬文化里面的“躲钉”。

关于“躲钉”,我们这边的风俗是:在棺材封盖时,会请村上年龄大、有资历的老人来楔入钉子。在楔钉子时也会咨询家属的建议,主要告诉家属钉子钉在了什么位置(具体钉在什么位置,我不是很清楚),在棺材封上前,让家属在看上一看逝去的亲人(包括逝者的娘家人,民间说法是把逝者的灵魂带到它出生的故土)。

思念逝去的亲人

风俗规则多也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中国人看重丧葬文化的礼节,也是源于对死者的尊重。我国是个礼仪文化大国,各个领域的规则也是特别讲究。之所以白事文化细节多,也是后人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本文通过对汉字“殓”的讲解,也是为了跟大家聊一聊关于这方面的文化风俗,也很少有人专门写这一块的内容。最后来阅读一首苏轼写给原配妻子王弗的诗,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悬棺、地仙、天葬,古人的丧葬文化从来就是向死而生

其实,我国境内的悬棺并不只有龙虎山一处,这是悬棺的崖葬之法,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比较常见的丧葬方法之一,悬棺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去区域,遍布我国的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广州、福建等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主要在福建的武夷山和四川与云南的交界处,山西也有少量的分布。

我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四大丧葬之法——土葬、火葬、水葬和天葬。土葬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常见,也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丧葬方法,直到现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亲人去世后还是首选土葬。

土葬之外的其他三种丧葬方法,则比较少见,也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而龙虎山悬棺葬法则属于天葬之一;我们比较常见的天葬,还有西藏地区将高僧尸骨分离,将肉身喂食秃鹫。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说崖葬。

崖葬,比较常见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悬崖峭壁上面开孔,然后插上木桩,然后当棺木放置在木桩之上(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危险,木头风化腐朽之后万一棺材板儿掉了可咋整?);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在悬崖峭壁上直接凿出一个可供棺木容身的洞穴,然后将棺椁一头置于绝壁之上,棺椁的另一端则悬空于绝壁,人在绝壁之下能看到棺木,所以称为悬棺。

《太平御览》里认为大片的悬棺聚集的地方容易修炼出地仙。

地仙这一词也很是微妙,所谓地仙,是死而修仙之人。古人认为世界上有长生不老之术,但人寿命有限,在生前有限的时间里不能修成正果,得道成仙,死后埋葬于棺椁之内依旧可以修行得道,羽化成仙,此种得道之人称为地仙。

江西龙虎山悬棺所埋葬的前辈们,我估计也是抱着这种心态归西的。毕竟崖葬之法艰险万分,而且工程量大,耗资也大,一不小心,修棺之人,抬棺之人容易追随墓主人而去,所以修建此墓的人,非富即贵。

我估摸着,这种悬空而葬安葬之法,可能更有利于修行,所以龙虎山这片地儿才有大量的悬棺。

江西的龙虎崖悬棺位于仙水岩一带,这里的崖墓成片,绝壁之中悬挂着无数成片的棺墓,这些墓主人的生活年代,大概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且墓群的殡葬规格颇为壮观,棺椁之类存有大量的玉器竹器,纺织品以及陶器等珍贵文物。

龙虎山作为道教的根据地,有天然的修行优势,这里是老天师的修炼之地,也是我国道教的发源之地,道家始祖张道陵就是从这里开始影响全世界的。

崖棺自发现之日就伴随着无数的未解之谜,成千上百的崖棺悬空立于峭壁之中,大面积的石材运输,空中凿壁,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做到呢?

目前认为比较科学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栈道运输

栈道运输,简单来说就是从下往上修建栈道,栈道修建好了之后开始修建墓穴,墓穴修建完成,完成殡葬仪式之后,再从上往下开始拆除栈道。这种方法可行性比较高,在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处的大片墓葬群里也找到了印证。

但让人疑惑的是,虽然此种方法可行性高,但是危险系数和难度系数也是相当的大,特别是埋人的时候,那么多人是如何在栈道上将棺木一点一点抬上万丈悬崖的,是否会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存在?

第二种:水运

除了修建栈道的方法外,还有一大部分人认为,这些崖棺所在的区域普遍分布在南方。

几千年前,南方很可能存在有大量的水域,这些悬棺很可能是采用水运的方法,运输安装到悬崖峭壁之中的,只不过如今沧海桑田,潮水退去后只剩下绝壁中的无数棺椁,令后人惊叹不已。

第三种:空投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认为,那些伫立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棺椁,是采用悬空之法直接从山崖上悬掉下去的。

大型的林木在古代可能比较常见,但是唯一让人觉得疑惑的是,悬吊在绝壁之中的棺椁是如何插入孔洞之中?所以此种说法还有待考究。